2006-08-06

美味的迷失

吃的有思想吃的有見地

摘自 耕讀茶話53期 作者:老園丁

中庸:『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其味也。』
吃,影響著人們對生存的觀念,價值,生活,情緒,感受。

吃,這種人類生態最基層『飲食,男女』的需求,成為人們最不需要思考的觀感直覺。吃是每一個人每天都要的;『吃』這種存在味蕾觸覺的價值,不僅維繫生命的存在,由於饑餓和飽足的差距,動物性本能,形成了人類欲望和生活的追求點,也形成了一種文化。隨著歷史、地域,這種吃的文化也隨之演變。以前的人,如能吃得飽,算起來就是好命,極少數的富貴人家,就算每餐都能吃飽,也不盡然餐餐都很豐富,何況是一般平民百姓,有得吃,能延續生命就不錯了。
近代科學昌盛,在世界上的各個國家生活的提升,都有長足的進步。至今,

吃的豐足,比起過去匱乏的飲食,過猶不及,大量浪費,如不能仔細觀察了解現代的食物,恐怕壞處會比好處多太多。中庸:『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其味也。』每個人都要吃,但很少人能知其中的滋味。這滋味指的當然不是鹹的,或甜的滋味,也不是口味的好不好而已。這知其味之事,生民大計,社稷宗廟之事也。而我們近三、四十年來『吃』的滋味,跟土地、環境的污染息息相關,也是社稷宗廟之事;跟現代人不斷產生出奇怪的病狀,和高比率的癌症,都息息相關,也是生民大計。

美味的迷失

在餐飲的多元化,白熱化的競爭,和老饕對美食追求下,食物的味道,在調理的過程中,被加入過多的調味料,目的都是在滿足美味的欲望。雖然,這些美味的食物,在進食的時候,是很享受,食物入口有感覺的,卻只有六公分長距的味蕾區。食物從喉嚨、食道、胃、小腸、大腸一直到肛門排出,都不再會有美味的感覺。而更重要的,一般人大都不知道,這些美味的食物進入自己的身體,對身體會有什麼影響?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許多餐廳為了要拉住顧客,越來越重口味,越來越辛辣;飲料市場,為了要吸引消費者的注意,通常加了色素,讓飲品更為鮮艷,為了大量生產方便,用了化學香精調製飲料,為了讓保存長久方便,添加了抗氧化劑、保色劑、防腐劑;甚至於有些中藥材,為了保存方便以及藥材的鮮色好看,薰二氧化硫,浸泡稀釋硫化物,或弗馬林等。結果,年輕人以為,這些添加香精、色素飲料的味道,才是好味道,大眾的餐飲,以為重口味及挑戰麻辣,才是美味;人們在選擇中藥材時,以為那些鮮麗的顏色,才是上等藥材;小朋友在飲食習慣上,以為炸雞和薯條才是食物,青菜、紅蘿蔔的味道會讓人吐。這種習慣,使得現代人對口感『積非為是』,忘記掉食物原本的美味,味蕾錯誤的強制大腦的偏執,不但各種年齡層,身體健康受到損害,也由於食物的再精製,錯誤的形成現在的飲食文化。

食物的背後

精緻的食物是慢性病最大的導因,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疾病和過份精緻化的食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化肥農藥所生產的蔬果,則是直接影響到土地、生態和我們身體的健康,是人類這三十年來惡性腫瘤和癌症的主因。過量肉食及不當的養殖,甚至於有些食物,間接對我們的環境,有著不可彌補的破壞(約翰..羅賓斯的新世紀飲食一書也有指出)。這些因文明和科學發達的過患,我們漸漸能理解清楚,這是我們對飲食選擇所產生的結果。
慣行農業為了產量,確保無蟲害,而使用了化學農藥,化學肥料,土地酸化,鹽化後,留給子孫種不出做作物的土地。我們吃了使用農藥的蔬菜,微量的農藥殘留(ppm)會儲藏在我們的脂肪裡,不斷的累積,直到有一天成為惡性腫瘤。每一次都灑下農藥的土壤,含蓄著大量的毒素,最後給了溪流,給了大海,最後大海再給了我們。『吃』與大自然的相互影響,任何人都不可能豁免這個共業網。

改變飲食可以拯救地球

最近,知識的醒覺,人們注重養生,認知到過度精緻的食物,農藥的殘留,對身體幾乎是百害而無一利,人們到餐廳用餐,已經不像過去,追求的只是美味、調理的工藝而已,而是注重食物的來源,是否無農藥殘留?是否有機?食物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又是如何?這一股風氣,逐漸的已經在世界各大先進都市漫延。大家都在思惟,吃,僅是飽足和美味而已嗎?當然還有更高的要求。吃的有思想、有見地,是我們慎選食物,清楚的瞭解食物、身體、環境在天地間互為因果的關係。吃當然可以吃的環保、健康,而且真正追求的美味是食物原本的美味,而非雜混甚至於作假的美味。

當我們清楚,自己每天所吃的食物對自己身體,對家人有何影響?對環境對土地乃至於對我們的子孫有何影響?當我們清楚慣型農業的蔬果是怎麼樣來的?我們須要的,是大家一起來勵行有機生活,透過自己對有機蔬果的需求,吃的有思想,吃的有見地,讓臺灣有更多的有機認證農地產生,臺灣很快就會成為有機島。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