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11
野草花果有機農場
2009-08-07
科學時代中何以選擇佛法
怎樣去界定「選擇」
生 在今日的現代人,大概不會懷疑自己沒有選擇的能力與機會。小至買一件衣服,乃至配偶、學校、職業等較大的人生決策,可以說,對大部分的人而言,都會覺得這 些是自己去選擇的結果。然而,當我們願意冷靜下來,作深入的反省與檢查時,可以發現:在許多重要的問題上,我們很少讓自己真的去作「選擇」。
以我 自己為例,四十多年前,考進大學,決定念土木工程,這個決定其實是因為父母告訴我要這麼做。當時的社會潮流重視科學與科技人才,父母也隨著潮流要求我,於 是自己就作了這個決定。如今的環境又和四十年前大不相同,商業極度發達的社會裡,到處充斥著增長「我」、膨脹「我」、放大慾望、刺激消費的資訊。人在其 中,也不自覺地跟著物欲盛行的潮流走,別人有的我也要有,別人能作的我也可以作,大家都追求的東西,自然而然就成了我的目標。仔細思察,這些都不能被稱為 「選擇」,而是根源於「情緒」。
真正的選擇,必要經過理智去作嚴密地觀察、對比、思惟、判斷。任何一件事皆有其長處與缺陷,於其間謹慎思辨、兩害相權取其輕,方能產生真正的選擇。而這樣理性嚴整的選擇過程,並不只是用來作吃、穿、玩、樂這一類和生命本質無關的決定。
近 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除了這一生的經歷之外,人的潛意識中還儲存了大量的前世的記憶;同時,對瀕死經驗的研究也顯示了,死後的生命,依然存在。這些 發現,都印證了佛所宣說的真理——生命是無限相續的。無限的生命裡,唯有透過學習,我們才能找到方法,逐步地改善自己、離苦得樂,也藉此尋找我們生生世世 生命延續的方向。也就是說,我們必須為自己相續不斷的生命,安立一個崇高的目標,而這崇高目標的安立,必須經過嚴密的學習,不斷地選擇,而後才能安立。
科學的影響及侷限性
科 學的發展一日千里,所涉及的領域也一直不斷地再擴大,可說是已經全面地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影響著人類與整個世界。任何一種學問,之所以能被稱之為科學,主要 是在於它採用了所謂的科學方法。通常科學家先就其對現象的認識,安立了一組假設的命題,由此假設,一嚴謹的邏輯或數學推理,形成理論,而後進行實驗與資料 搜集,並將實驗觀察所得的資料作系統化的分析,將資料上所呈現的結果與理論比對。若產生矛盾,則原先安立之假設的命題,就無法成立,應予修正;若二者不相 違,則代表原先安立之命題,在尚未有與之抵觸的新事實被發現之前,容許被保留。
這套方法顯示的科學實事求是、精益求精、不斷修正、不斷進步的特 性。同時,以科學方法得到的知識,具有以下的特點:第一,無論是所研究的對象,或者是研究的結論,都可以藉助觀測的工具,直接或間接地被人類觀察到。第 二,觀察實驗所得到的結果,雖然取自小範圍的樣本,卻對同性質大範圍的事物,具有普遍的適用性。第三,依科學方法所得到的知識,任何人皆可以由相同的方法 予以重複實驗驗證,得到相同的結論。
在今天,每一個人的衣、食、住、行,乃至文化、傳播、娛樂,都離不開現代科學與科技各種產物,其無遠弗屆之力 量,遠超過過去人類的想像,並且仍然繼續不斷地在增長。如果我們將「教育」定義為「經驗的傳承」,那麼,這個時代人類社會的教育主流,可以說完全由科學所 主導。從最切身經驗出發,每個人都可以感受到現代科學與科技提供了人類物質受用的種種便利。再更深入思惟,現代科學以其獨特的觀察求證方式,發展了種種精 密細緻的觀測方法與觀察工具,大幅地拓展了人類有限感覺與觀察的經驗。
然而,現代科學與科技所帶給我們的,是頗為複雜的影響。隨著科技的進步,人 類在農業生產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長,然而隨著大量農藥、化學肥料被使用的同時,土壤嚴重地酸化、毒化,大地原有的生命力被扼殺,各種因為飲食而起的難治病 症威脅著、折磨著人類的身心。原本人與土地相互依存的親密關係,變成了榨取與互相傷害。大量的工業廢棄物流入了河川海洋,無法被地球吸收化解,又隨著飲食、呼吸進入人體,繼續毒化我們乃至下一代。溫室效應、臭氧層破洞、雨林的迅速流失、萬年不壞的大量垃圾等種種嚴重的環保問題,正是人類藉助現代科技文明 的力量,為自己帶來的嚴重的苦果之一。
現代科學挾其雷霆萬鈞之力,在物質文明的發展上,取得了高速的成長,相形之下,古人知道問題的核心在內在心 靈的開啟,而我們精神生活的能力,要靠長年累月的體驗、學習,逐漸累積出可以受用的經驗。今天我們的知見受到科學的深度影響,倚靠著科學在物質世界所展現 的強大力量,將苦樂問題的解決,錯置於外在物質層面的努力,治絲益棼,衍生了更多無法解決的難題。
約翰羅彬斯在其所著作的<<新世紀 飲食>>一書中,曾經舉過一個發人深省的公案。早期的實驗結果顯示:攝食動物性蛋白質的老鼠,長的比較快。可是也死得比較早,並且身上還會出 現許多素食老鼠不會有的疾病。無可否認的,每個人的生命,都具有兩種型態的成長,一種是內在精神生命的成長,另一種是物質肉身的成長。精神的成長提升相較 於身體的成長,顯得很緩慢。如同前面提到的公案所啟示的,我們應該選擇讓物質的進展加速發育,提早死亡?還是選擇點滴累積而能不斷增長、始終不失的心靈成 長?無可諱言地,現代科學文明所衍生的種種問題,也可以透由科學方法去研究、觀察。然而,當我們抉擇是否仍要如同以往,倚靠現代科學與科技的力量來解決這 些問題時,必須先仔細地檢查:科學方法是否本身即有其侷限性?而這些侷限,能不能幫助我們突破眼前人類和科學互動所產生的困局?
對於現象所呈現之 果與形成現象之因,科學自有分析其脈絡關係的方式,一般而言,「控制變因」是其特色。實驗室中,在人為控制的獨立環境裡,其他的因素被限制在固定的範圍, 而逐次地觀察某一個單一因素變動對整體結果的影響。在這種分析方式下,所呈現出的因果過程描述,有明確的數量關係,易於掌握、應用。而其缺失在於:這種將 因素彼此間的整體性割裂的分析方式,無法傳達出整體因緣相互配合而逐步產生果相的實質過程,只適用在簡單的試驗,人類生活中如經濟學,無法試驗,只能想 像,一旦離開了實驗室,想要以科學方法去認識、分析人與人、人與環境互動時所產生的種種現象時,往往談不上對真相的掌握。
依照佛法的觀點,一切事 物形成的背後,皆有極其微細深邃久遠之緣起,而因緣相續流轉的過程,也是從無始的過去直到現在,而延伸到不可盡的未來。因此,觀察認識的範圍,在時間和空 間上,都是無限。科學的分析方式,往往受限於人類有限的經驗,只就可觀察、可掌握的,眼前有限的時空範圍去找現象的形成原因。這樣的認識與分析所得到的結 論,實際去付諸應用時,便會產生許多科學本身無法預期、無法事先避免的副作用。如同我們在前面提及的農藥與化學肥料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原先為了對抗病蟲害 與提高農業生產質量而發展出了種種化學藥品,的確也達到了所預期的目標,然而由此而產生的嚴重副作用,是經過了幾十年的長期積累,才逐漸被察覺。
此外,科學昌明的今日,對如何去認識種種現相的問題,發展出各種不同的精密觀測技術與觀測工具,人類也藉此大幅增長了對許多局部現象的深入瞭解,從而不自覺地以科學的觀測工具,作為衡量宇宙真相的絕對衡準尺度。
本 世紀初,物理學家海森堡所發現的「測不準原理」,就明確地指出了科學的觀測方法無可避免的侷限性。質量極小、速度極快的電子,欲對之觀察,必須將光子撞擊 電子後的反射予以接收分析。然而,電子在受到光子碰撞的當下,原有的運動狀態,即已改變。「測不準原理」揭示了一項事實:能觀察的工具和所觀察的現象,彼 此兼有著明顯的相互作用,依之所得的觀測結果,並不能就此被認定為現象的真實描述,事實上,也永遠達不到究竟真實的觀察。
更深一層來看這個問題, 儘管科學有許多精密的儀器,但是仍然要「人」去作觀察,而我們已知作為衡量外境之尺度的,是我們的認識作用。就如同測量一個東西的長度,我們會選擇鋼尺 而不是用橡皮筋做的尺,因為後者本身就有太大的變動,或長或短,如何能作為衡量的標準?人的認識作用,本身就如同橡皮筋做的尺,隨時會因為身心內外種種不 同緣起的變化,對同樣的境,產生不同的認識。
那麼,我們是不是永遠也不可能去瞭解宇宙萬物以及自身生命的真相了呢?既然如此,又遑論無限生命中如何改善自己,解決自身的苦樂問題?我們已經深入瞭解了科學的侷限,從這樣的瞭解去看佛法,正可以顯示出佛法不共的殊勝,以及佛法所能帶給我們的無窮希望。
佛法不共之殊勝
佛 法中對宇宙人生真相的觀察,並非藉助於精密的科學儀器。在觀察的過程中,能觀者為我,所觀者為對象,亦有其獨特的觀察方法。此中最根本的原則,即是「依智 不依識」。「識」就是我們的認識作用,始終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智」則並沒有離開我們的認識作用。佛法幫助我們藉由正確的方法,將認識作用逐步調整到 不受外界客觀環境的影響,使此「認識」之功能,調整淨化成直觀的「無分別智」,一如明鏡顯現一切事物的根本,諸法實相皆能如其本然顯現,而沒有之前凡夫認 識作用的扭曲,亦稱之為「根本智」。
這種心識的絕對平穩狀態,只有遵循佛法,透過聞、思、修,按照戒、定、慧,依一定的次第,漸進學習,步步提 升,而後才能獲得。相較於此,世間所有的學問無法徹底改變的,是凡夫的認識作用——橡皮筋式的衡準尺度。法本身有其質、量、次第,要想修學而上,必須要有 有經驗的過來人的引導,所以佛法中強調好的老師絕端重要。
關於前述凡夫的認識作用與真實智慧的明顯差距,可以用一個真實的故事說明。奧根赫立格爾 在其所著的<<射藝中之禪>>一書中,描述了自己從德國前往日本,學習射箭六年的經歷。最初,大師要求學生們用心靈拉弓,而非倚 靠肌肉的力量,可以說,這種要求完全超過了一般人深信不疑的認識:不用肩臂的肌肉,如何拉起強弓?作者練習了一年,逐漸克服了自己錯誤的執著,終於也能鬆 弛肌肉,毫不費盡地拉開大師的強弓。
接下來學習的是更為困難的放箭與射靶,作者在其間經歷了極其漫長而艱苦的磨練,因為作者最初實在不能明白:放 箭並非為了擊中箭靶;而大師在搭弓換箭之際,對箭靶其實是視而不見的。這種徹底放掉自己而與無意識相結合的「無藝之藝」,完全超越了作者過去有現的經驗, 也使作者在一再挫折失敗之餘,升起了很明顯的質疑:如果射者不用瞄準而能射中靶子,那麼大師是不是蒙著眼也能中靶?大師的確也為他作了這樣的示範。在一天 夜裡,大師朝向漆黑無光的靶座射了兩箭,結果,當作者打開燈火時,發現第一支箭正中靶心,第二支箭射破第一隻箭的箭尾,穿透了它的箭桿,也插在第一支箭旁 邊,射進靶心。作者說:「大師的箭,不僅射中了靶心,也顯然射中了我。」一夕之間,他變得不再為自己的箭發愁,死心塌地地依照大師的引導,不斷地練習。最 後,經過了六年的學習,他終於到達了當初以自己的經驗所無法契及的射藝境界。
凡夫對世間的真相,無法正確地觀察認識,稱之為「無明」。經由正確的 方法,使無分別根本智現起,在依此無分別根本智,對宇宙萬法語自身生命的真相得到正確的認識,產生後得智的人,我們稱之為覺者。佛陀正是這樣一位擁有完整 學習實踐的經驗,體悟圓滿的覺者。我們可以很清楚地判斷出此中的勝劣差別,究竟該依靠自己有限的經驗,在無窮盡的宇宙中,獨自摸索?還是聽從有經驗者的引 導,依「因正」、「道正」、「果實」之佛法,通達諸法實相,使生命趨於圓滿?佛陀雖已示現涅槃,然而佛陀所賴以修正的法,仍然留在世間。佛法的延續,靠的 不僅是經典文字的記載,也要倚靠實際修證經驗的傳遞,尤其是自佛以來,師師相授,無間無斷的傳承。換言之,如果我們真的想要修學佛法,必要有真正的好老師 指引;同時,也要死心塌地的跟著師長,按照師長的教誨,改正自己以往的錯誤。
佛法的殊勝與圓滿,並不僅止於上述和科學的侷限性相對比時,所顯現的 不共特點。佛陀明確地指出:一切法從緣起而有。我們眼前所感得的苦樂境界,無一不是源自於過去所造的業,有其背後綿延無盡的緣起,而非天生自性如是。造業 的主體是心,造業的過程展現在心與境的互相作用、相互影響。所以,一切問題的根本解決,還在於對諸法緣起的如實了解,而後透由理智,抉擇自己所造的業。一 旦我們對於緣起有了較深刻的觀察與認識,就會發現原來自身與萬物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因緣連繫,自身實在無法不依於環境及一切有情為因緣而獨立存在,有情 眾生與我皆有離苦得樂的本能需要,我追求認清宇宙人生真相之願望,彼等亦有。
當我們接受了佛陀所宣示的,生命無限相續不絕的事實後,如果不想浪費自己的無限人生,如果不願意一再因為無明造業而對苦樂無法自主,就應該認真深入地學習佛陀所走的這條自覺覺人、自利利他、覺行圓滿的成佛之路。(原文網址)
延伸閱讀